发布时间:2020-12-18来源:编辑:浏览: 次
我院外科系统多学科联合成功救治因多发脏器外伤失血5600ml患者
日前,我院外科系统多学科协作成功抢救一例急重症患者,这不仅是对我院医生技术精湛的考验,也是对我院急救的一次检阅。高效快捷的救治流程、迅速反应的多学科协作模式,都对抢救危在旦夕的患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患者目前病情已稳定,家属回想起抢救时的危急情景十分感慨:“十分感谢医院多个科室的全力抢救,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非常好。”
近日,60岁的陈大叔在工地劳作时不慎被迎面倒塌的砖墙砸倒在地,经过施救后被120急救车送往我院创伤科,入院时患者面色苍白,全身多处外伤出血,并有多处骨折(包括:多发骨盆骨折、腰2-4左侧横突骨折、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血压下降,腹部疼痛难忍,肚子逐渐胀满起来,出现休克症状。创伤科紧急邀请外一科会诊,外一科副主任颜建文综合患者的外伤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考虑患者目前出现休克的主要原因为创伤后失血性休克,大出血的部位应该位于腹腔,随即联系血库紧急输血,避免患者血压进一步下降,抗休克的同时积极准备急诊手术。
经过与患者家属沟通,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急诊将患者送入手术室,经过麻醉师插管全麻,患者的血压靠着输血及升压药物维持,但是陈大叔的出血仍在继续,这是一场时间与实力的较量。考虑到陈大叔腹腔内多个器官都有可能损伤、破裂出血,传统的开放剖腹探查手术需要至少30-1000px的切口才能找到出血部位,这对患者是双重打击,颜建文副主任当机立断,决定先予腹腔镜下探查腹腔,明确出血部位后再行剖腹手术,手术切口可减小1/2,并且大大缩短手术探查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在腹部切开3个小口后,顺利进入腹腔,仔细探查患者肝、胆、胰、脾、胃等器官,均未见明显损伤及出血,而在患者的下腹部、盆腔发现多处血肿及破裂处,并可见活动性出血,大量暗红色血液涌出,这为下一步的手术指明了方向。颜主任团队立即退出腔镜,在下腹部取切口,进入腹腔后,清除血肿及瘀血,发现小肠穿孔及肠系膜破裂、乙状结肠浆膜层撕裂,修补肠道损伤,继续探查,可见盆腔后腹膜见325px长、125px宽的大范围破口,多发静脉横断、出血。术中立即请外二科主任罗爱国协助手术,予逐一结扎止血,修补损伤,患者总出血量达到5600ml,相当于全身血液置换了一遍。经过5个多小时紧张而忙碌的手术后,患者转危为安,创伤科继续予多发创伤清创缝合,骨折处予外固定等手术。经过多学科通力合作,患者终于暂时脱离了危险,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继续观察治疗。术后第二天,陈大叔成功脱离呼吸机,能够自主呼吸,神志清醒,但因外伤损伤大、出血多,胃肠道水肿严重,腹胀明显,再加之腹部脂肪较多,术后出现了切口脂肪液化的情况,外一科立即给予本院中药制剂冲洗切口,并采用腹部烫熨、穴位贴敷、超声波理疗、中药灌肠、药线引流等中医治疗方法,经治疗陈大叔全身多处伤口愈合良好,胃肠功能也恢复良好,能自行经口进食,肛门有排气排便,腹腔引流管也得已拔除。目前经过多学科的综合方案治疗,患者病情非常稳定,转至普通病房继续下一步治疗。
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多学科诊疗模式(简称MDT)就成为了广为推崇的诊疗模式,它打破了学科之间壁垒的同时,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实现医疗服务地进一步提高,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的等待时间,增加治疗方案的可选择性,制定个性化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同时避免了不停转诊、重复检查给患者家庭带来的负担,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该例多发伤、急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案例,也是我院外科系统综合实力地有力体现,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为患者赢得了一线生机。(谭敏 詹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