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汤莉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共5项)

发布时间:2024-09-19来源:编辑:浏览:

分享到:

汤莉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共5项)


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胎漏(TCD编码: A09.02.03.07)胎动不安(TCD编码:A09.02.03.06

西医病名:先兆流产(ICD-10编码: 020.0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十一版(冯晓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者称为胎漏。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

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检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二)中医证候诊断

1.肾虚证  妊娠期间,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流血,色暗淡,头晕耳鸣,两膝酸软,小便频数,或曾屡有堕胎,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滑。

2.气虚证  妊娠期间,腰酸腹痛,小腹空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缓滑。

3.血虚证  妊娠期间,腰酸腹痛,胎动下坠,阴道少量流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滑。

4.血热证  妊娠期间,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血色深红或鲜红,心烦少寐,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5.外伤证  妊娠期间,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继发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流血,精神倦怠,脉滑无力。

6.癥瘕伤胎证  孕后阴道不时有少量下血,色红或暗红,胸腹胀满,少腹拘急,甚则腰酸,胎动下坠,皮肤粗糙,口干不欲饮,舌暗红或边尖有瘀斑,苔白,脉沉弦或沉涩。

三、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肾虚证

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方用寿胎丸加减

药物组成有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等。

中成药:保胎无忧胶囊、保胎灵胶囊。若检查提示患者血E2水平偏低,则加用紫河车或胚宝胶囊口服。

2气虚证

治法: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方用举元煎加续断、桑寄生、阿胶。药物组成有黄芪、甘草、党参、升麻、白术。

中成药:保胎无忧胶囊、保胎灵胶囊。若检查提示患者血E2水平偏低,则加用紫河车或胚宝胶囊口服。

3血虚证

治法:补血固冲安胎。

方药:方用胎元饮或苎根汤加,胎元饮药物组成有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陈皮、甘草等;苎根汤药物组成有干地黄、苎麻根、当归、白芍、阿胶、甘草。

4血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方用保阴煎加减

药物组成有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等。

5外伤证

治法:益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加味圣愈汤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人参、黄芪、杜仲、续断、砂仁等。

6癥瘕伤胎证

治法: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

药物组成:桂枝、茯苓、芍药、丹皮、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等。

中成药:保胎无忧胶囊、保胎灵胶囊。若检查提示患者血E2水平偏低,则加用紫河车或胚宝胶囊口服。

(二)本专科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五子安胎散)

  选穴: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

五子安胎散的组成: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杜仲、党参、黄芪该方具有益肾健脾、固冲安胎作用。

2艾灸疗法

多选艾灸双足三里穴以达到健脾补肾安胎之功效。

(三)食疗

对于阴道流血患者,嘱患者用新鲜藕节50g或玉米须30g或南瓜蒂50g煮水当茶饮辅助止血。肾虚及气血虚弱患者可食用羊肉稀饭。

(四)现代技术

1予口服黄体酮胶囊或地屈孕酮片、肌注黄体酮注射液补充孕激素;口服维生素E胶丸预防流产;口服叶酸片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低流量吸氧促进胚胎发育等;

2定期复查子宫附件B超、血β-hCG、雌二醇、孕酮动态监测胚胎发育;并完善甲功、凝血功能、抗磷脂综合征抗体等检查。

3若患者血β-HCG增长缓慢,检查提示血栓前状态,予阿司匹林50mg,口服,1次/日或低分子肝素钙5000U 皮下注射,1次/日。

4.治疗期间反复出现阵发性下腹痛者,可予间苯三酚80mg 静脉滴注以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

5.治疗期间反复阴道少量流血者,可在严格消毒下做妇科检查,查看有无宫颈息肉或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引起的出血,对症处理。

(五)护理调摄要点

生活起居:注意卧床休息,温湿度适宜,避风寒、慎起居,防止外感等疾病发生。

饮食:饮食均衡,营养丰富,多食鱼、肉、蛋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以补充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忌辛辣动火、生冷寒凉、饮酒等碍胎之品。

情志调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使孕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鼓励家属陪伴,调节情感,多听音乐,注重胎教。

四、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β-HCGPE2B超结果提示胚胎发育好。

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血β-HCGPE2B超结果提示胚胎发育尚可。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血β-HCGPE2B超结果提示胚胎发育差或停止发育。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主观评价。

2.疗程结束后血E2Pβ-HCGB超为主要评价指标。

五、难点分析与改进措施

(一)难点分析:随着适龄青年晚婚晚育的社会现象愈加普遍,加上人们多食少动、贪凉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先兆流产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病因复杂。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部分反复阴道流血合并宫腔积血的患者,妊娠丢失率较高。目前存在难点:

如何降低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流产率。

(二)改进措施:

1针对该类患者,临床用药酌加丹参、三七、茜草、鸡血藤等活血之品,以抑制宫缩、改善黄体功能、减轻症状和促进血肿吸收。其中丹参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兼养血活血、凉血安神,常用剂量为10-20g;茜草凉血止血兼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常用剂量为6-10g;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新,兼有补益之功,常用剂量为3-5g;鸡血藤活血而不动血,行血而兼补血,常用剂量为15-30g。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动态复查孕三项及监测B超了解宫腔内血肿吸收情况,判断疗效及预后,“衰其大半而止”,避免过用而动胎伤胎。

2先兆流产患者往往精神紧张,忧心忡忡,临床除了药物进行干预外,还注重调和“七情”,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身心同治,以便达到最佳疗效。







崩漏病(异常子宫出血)

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崩漏(TCD编码:BFY100

西医病名:异常子宫出血(ICD-10编码: N93.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十一版(冯晓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崩漏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临床表现为月经来潮无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如山崩之状,或量少淋漓不止。出血情况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如注;或出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常常继发贫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组2022更新版)

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中的任何1项不符、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不包括妊娠期、产褥期、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出血。

按病因分为两大类:

PALM(有子宫结构性改变):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子宫平滑肌瘤、子宫内膜恶变和不典型增生。

COEIN(无子宫结构性改变):全身凝血相关疾病、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局部异常、医源性及未分类的。

按有无排卵分为两大类:

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紊乱,失去正常周期和出血自限性,出血间隔长短不一,短则几日,长则数月;出血量多少不一,出血量少者只有点滴出血,多者大量出血,不能自止,导致贫血或休克。基础体温呈单相,内膜病检见增殖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或萎缩型子宫内膜。

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有排卵,但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或子宫内膜局部异常,表现为月经过多(>80ml)、经间期出血或经期延长。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小于11天或下降缓慢。内膜病检见分泌期内膜,腺体分泌不良,间质水肿不明显或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

(二)证候诊断

1脾虚型  经血非时而下,崩中暴下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晄白,或面浮肢肿,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细。  

2肾阴虚型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不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3肾阳虚型  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4虚热型  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5.实热证 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净又时有增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有血块;唇红目赤,烦热口渴,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6血瘀型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色紫黑有块;时有小腹不适;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或细弦。

三、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脾虚型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方用固冲汤加减,药物组成有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术、茜草根、海螵蛸、棕榈炭、五倍子等。或固本止崩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等。

中成药:归脾丸,参坤养血颗粒等。

2肾阴虚型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方用左归丸加减,药物组成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等。

中成药:左归胶囊、培坤丸。

3肾阳虚型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方用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杜仲、当归、菟丝子、鹿角胶、肉桂、制附子等。

中成药:右归胶囊、桂附地黄胶囊、妇科再造胶囊。

4虚热型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方用上下相资汤加减,药物组成有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萸肉、车前子、牛膝

中成药:葆宫止血颗粒、裸花紫珠胶囊。  

5实热型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药物组成有黄芩、焦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中成药:致康胶囊、裸花紫珠胶囊。  

6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方用逐瘀止血汤或四草汤加减,逐瘀止血汤药物组成有生地黄、大黄、丹皮、赤芍、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等;四草汤药物组成有马鞭草、鹿衔草、茜草、益母草等。

中成药:云南红药胶囊,参坤养血颗粒等。

(二)本专科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健脾止漏散)

健脾止漏散(4号方)组成:党参、白术、炮姜、乌贼骨、甘草。该方具有益气健脾、固涩止血作用。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

2针灸

通过针灸、穴位埋针及艾灸治疗以达到补肾健脾、固冲止血的目的。

常用穴位:断红、隐白、商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穴等。

3耳穴压豆法

常用穴位:内分泌、子宫、肾、卵巢、肝、脾、心等,以达到补肾健脾、固冲止血的功效。

4.中药足浴

通过温水的热度,增强足部皮肤对中药成分的吸收,促进血气循环,达到调整植物神经及内分泌功能。

药物组成:益母草、香附、没药、艾叶、花椒等。

(三)食疗:

1乌贼骨炖鸡:适用于脾虚证。取乌贼骨30g,当归30g,鸡肉100g,精盐、味精适量。把鸡肉切丁,当归切片,乌贼骨打碎,装入陶罐内加入清水500ml,精盐适量,上蒸笼蒸熟,每日一次,一般3-5次可见效。乌贼骨有收敛止血作用,当归和鸡肉都是补血佳品,对脾虚型功血颇具疗效。

2玉米须炖瘦肉:适用于血热型。取玉米须30g,瘦肉120g,精盐适量,味精少许。将瘦肉切块,与玉米须一同放入陶罐内,加水500ml,上蒸笼加盖清蒸至肉熟,加精盐、味精,趁热服用。玉米须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民间常用其治疗红崩,瘦肉能补血,两者配合,治血热型功血,疗效颇佳。

(四)现代技术

1辅助治疗:补液支持;补充铁剂、叶酸或输血纠正贫血;出血严重可补充凝血因子矫正凝血功能;出血时间长,贫血严重,抵抗力差或有合并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2药物治疗

1)止血:

① 一般止血药:氨甲环酸、卡络磺钠、酚磺乙胺等。

② 孕激素:“子宫内膜脱落法”或“药物刮宫”,适用于血红蛋白水平>80g/L,生命征稳定的患者。地屈孕酮片:10mg,口服,每日2次,共10日;黄体酮注射液20-4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共3-5日。

③ 雌激素:“子宫内膜修复法”,适用于血红蛋白<80g/L的青春期患者。戊酸雌二醇2mg/次,每6-8小时1次,血止后每3日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1-2mg/d,维持至血止后的20日以上。再此期间,给予补血药物,或适当输血,在患者血红蛋白增加至80-90g/L以上后加用孕激素撤退,使内膜同步脱落。

④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去氧孕烯-炔雌醇(妈富隆)、炔雌醇环丙孕酮(达英35),1-2片/次,每6-8小时一次,血止后每3日逐渐减1/3量至1片/日,维持至血止后的21日停药。

2)调整月经周期:

雌、孕激素序贯疗法,雌、孕激素联合疗法,孕激素后半期疗法。

3)促排卵:枸橼酸氯米芬、来曲唑、尿促性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3.手术治疗:诊刮术、宫腔镜检查及内膜活检术、子宫内膜去除术;各种治疗效果不佳,顽固性出血、无生育要求者可行子宫切除术。

四、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治愈:经量、经期、周期正常,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更年期妇女血止绝经者

2有效:经量、经期、周期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3未愈:阴道出血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根据患者阴道出血情况及月经周期情况评价。

五、难点分析与改进措施  

(一)难点分析:崩漏属中医妇科疑难病、急危重症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止血困难,血止后澄源、复旧也较难,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崩漏的病因病机目前以虚热瘀为主,难以速效的原因在于三者可单一致病,也可多重病因复合致病,又可互为因果致病,故本病反复难愈。治疗存在难点:

1.如何快速有效的止血。

2血止后调周促排,预防复发。

(二)改进措施:

1.临床结合B超检查结果,根据子宫内膜厚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子宫内膜薄,雌激素不足引起的出血,给予紫河车、鹿角胶、鳖甲、龟甲等滋肾养阴,使子宫内膜修复以止血;子宫内膜较厚者,给予五灵脂、蒲黄、茜草、三七等使内膜剥脱去瘀生新以止

2充分发挥中药调周优势,经后期滋肾养血,调理冲任;经间期理气活血兼滋肾助阳以促排卵;经前期温补肾阳,引血下行;行经期活血调经,除旧布新。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预防复发







异位妊娠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异位妊娠(TCD编码:A09.02.03.01

西医病名:异位妊娠(ICD-10编码: 000.1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十一版(冯晓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诊疗规范(2016版)。

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中医古籍文献中没有异位妊娠的病名,但在“妊娠腹痛”、“胎漏”、“瘕”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1)多有停经史和下腹疼痛,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既往可有盆腔炎性疾病、不孕症、异位妊娠等病史。

2)妇科检查:子宫可略大,一侧附件区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

3血HCG阳性,常低于同期的正常宫内妊娠水平,动态监测其上升幅度也常小于同期的正常宫内妊娠的升幅。

4)盆腔B超:宫内未见妊娠囊,一侧附件区出现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包块,包块内或可见原始心管搏动,或腹腔内存在无回声暗区或子宫直肠窝有积液。

5)或伴有腹腔移动性浊音,或伴有休克。

6)或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检查未见妊娠组织。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

输卵管妊娠未发生流产或破裂时,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较困难,需采用辅助检查方能确诊。

1)血β-HCG测定。

2)血清孕酮测定。

3B型超声诊断。

4)经阴道后穹窿隆穿刺。

5)诊断性刮宫,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且超声检查不能确定妊娠部位者。

6)腹腔镜检查。

(二)疾病分期

1.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

2.已破损期(输卵管妊娠已发生破裂或流产)。

3包块期(输卵管妊娠已发生破裂或流产)

(三)证候诊断

1.未破损期  指输卵管妊娠尚未破损者,妊娠试验阳性,超声检查宫内不见妊娠囊,子宫内膜增厚,宫旁一侧见边界不清、回声不均的混合型包块,或包块内有妊娠囊。症见孕后一侧少腹隐痛或持续作痛,或阴道出血量少淋漓,可伴呕恶,纳少厌食,舌红苔薄,脉弦滑。

2.已破损期  指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者,早期输卵管妊娠破损后时间不长,内出血不多,病情尚稳定,患者一般状态良好,脉搏、血压、血常规正常,后穹隆穿刺有少量不凝血,超声监测盆腔仅见少量出血,未见进行性增加。症见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未见进行性加重,或兼有少量阴道流血,舌红苔薄,脉细滑。

3.包块期  指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后内出血量少,盆腔形成包块,此期超声检查可见盆腔内形状欠规则的衰减包块。症见:下腹疼痛逐渐减轻,或仅有下腹坠胀不适,少腹包块形成,阴道出血量少或停止。舌暗苔薄,脉细涩或弦涩。

三、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论治

1.未破损期

治法:杀胚消,化瘀止痛

方药:宫外孕Ⅰ号方加减:丹参、赤芍、蜈蚣(去头足)、紫草、牡蛎、延胡索、莪术等。

2.已破损期

治法:化瘀止血,杀胚消

方药:宫外孕II号方加减:丹参、赤芍、蜈蚣(去头足)、紫草、炒蒲黄、茜草、三七、地榆、小蓟等。

3.包块期

治法:活血化瘀,消散结

方药:宫外孕Ⅱ号方加减:丹参、赤芍、三棱、莪术、穿山甲、牡蛎、水蛭等。

(二)现代诊疗技术

1.药物治疗:米非司酮片口服或采用化学药物(MTX)治疗,主要适用于病情稳定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及保守手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者。化学药物(MTX)治疗主要采用全身用药,亦可采用局部用药。

适应症:(1)无药物治疗的禁忌症;(2)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3)妊娠囊直径<100px;(4)血HCG<2000IU/L;(5)无明显内出血。

禁忌症:(1)生命体征不稳定;(2)异位妊娠破裂;(3)妊娠囊直径≥100px或≥87.5px伴胎心搏动;(4)药物过敏、慢性肝病、血液系统疾病、活动性肺部疾病、免疫缺陷、消化性溃疡等。

治疗方案:

(1)肌内注射:常用剂量0.4mg/(kg.d),5日为一疗程;单次剂量肌内注射常用50mg/m2

(2)宫颈注射:常用剂量1mg/kg,单次于宫颈注射。

在治疗第4日和第7日测血HCG,若治疗后4-7日血HCG下降<15%,应重复治疗,然后每周测血HCG,直至降至5U/L,一般需3-4周。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未必每例均获成功,故应在MTX治疗期间,应用超声检查和血HCG进行严密监护,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物毒副反应。

2.手术治疗

适应症:(1)生命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征象者;(2)异位妊娠有进展者(如血HCG>3000IU/L或持续增高、有胎心搏动、附件区大包块等);(3)随诊不可靠者;(4)药物治疗禁忌症或无效者;(5)持续性异位妊娠者。

保守手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输卵管伞部妊娠挤出术、输卵管峡部妊娠病变节段切除及断端吻合术。

根治手术:患侧输卵管切除术。

(三)本专科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烫熨治疗:科室协定处方“妇科外敷药”,加热至皮肤可接受的温度,敷于患侧下腹部,每日1-2次。

药物组成:丁香、桂枝、丹参、香附、花椒、薄荷等。

该方具有活血化瘀,消散结功效。

2中药直肠滴入:科室协定处方“妇科灌肠方”,每日1次。

药物组成:丹参、桃仁、炒王不留行、路路通、桂枝、黄柏、虎杖、蒲公英、野菊花等。

该方具有活血化瘀,消散结功效。

(四)其他治疗

临证选用适宜的中成药治疗,如血府逐瘀胶囊、丹黄祛瘀胶囊等。

(五)护理调摄要点

饮食:饮食宜富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已破损期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

情志调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不良精神刺激,调节情绪。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痊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HCG测定连续两次阴性;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缩小1/2以上。

显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HCG测定下降到<50IU/L,(出院后继续复查直至2次阴性);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缩小1/2以上。

有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HCG测定下降到<50IU/L,(出院后继续复查直至2次阴性);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缩小不到1/2或无增大。

无效:腹痛加剧或伴失血性休克;β-HCG持续阳性且有增高趋势;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增大。

(二)评价方法:根据临床症状、体征、HCG定量、B超结果进行疗效评价。

五、难点分析与改进措施

(一)难点分析:随着输卵管保守手术患者的增多,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可再次出现腹痛、盆腔包块破裂或腹腔内出血,由此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也容易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异位妊娠术后输卵管局部疤痕、粘连形成,易导致输卵管性不孕和再次异位妊娠。目前治疗存在的难点:

1.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防治。

2.如何恢复输卵管功能,预防输卵管性不孕及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

(二)改进措施:

1.术中谨慎操作,洗净所有血块、破碎组织,尽可能清理干净输卵管内残留的绒毛组织,尽可能扩大面积冲洗盆腹腔;选择性患侧输卵管系膜内注射MTX;术后密切关注血HCG值变化,及时给予中药活血化瘀、杀胚消,可改善输卵管局部血液循环,阻止滋养叶细胞生长,使异位妊娠病灶坏死、吸收。若术后血HCG值升高,或3日下降<20%,或术后2周下降<10%,及时给予MTX治疗

2.异位妊娠后输卵管性不孕属于瘀血重症,多数患者又经手术损伤,伴随输卵管局部疤痕、粘连形成及术后气血亏虚的状况。我科针对此类患者施行中医综合治疗,治以活血化瘀通络,予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等多途径给药,内外兼施,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来改善盆腔粘连、管腔堵塞,促进输卵管功能恢复。在治疗上加用土鳖虫、水蛭、蜈蚣等虫类药物破血逐瘀通络,配合生牡蛎、海藻、皂角刺等软坚散结,并以黄芪、鸡血藤等养而不滞的药物帮助正气恢复,改善患者全身状态。





















腹痛病(盆腔炎性疾病)

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腹痛(TCD编码:GB/T15657-2021 中医病证代码:A17.36)

西医病名:盆腔炎性疾病(急性盆腔炎(ICD-10编码:N73.003)、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ICD-10编码:N73.1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十一版(冯晓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指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褥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

1病史:多有近期妇产科手术史;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或房事不洁史;或慢性生殖器炎症史。

2)症状:下腹部或全腹部疼痛难忍,高热伴恶寒或寒战,头痛,带下量多或赤白兼夹,甚至如脓血,可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

3)妇科检查:阴道可见脓臭分泌物;宫颈举痛或充血或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流出;子宫体可增大,压痛明显,附件区压痛明显,甚至触及包块;伴腹膜炎时,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盆腔脓肿形成位置较低者后穹窿饱满,有波动感。

4)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血沉>20mm/h;宫颈管分泌物检查:可做病原体检测、培养及药敏试验;B超检查:可见盆腔积液或包块;后穹窿穿刺:若B超检查显示直肠子宫陷凹积液,穿刺抽出脓液即可确诊,穿刺物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腹腔镜检查: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管壁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美国CDC诊断标准,2015年。

1)最低标准:子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2)附加标准:①体温超过38.3℃(口表)。②子宫颈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或脆性增加。③阴道分泌物湿片出现大量白细胞。④红细胞沉降率升高。⑤血C反应蛋白升高。⑥实验室证实的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3)特异标准:①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②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二)证候诊断

1.肾阳虚衰证: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夜尿量多,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

2. 气血亏虚证:小腹隐痛,喜按,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大便燥结,面色萎黄,舌质淡,苔少,脉细。

3.感染邪毒证:小腹疼痛,或全腹疼痛,拒按,寒热往来,发热恶寒,或持续高热,日晡时热甚,带下量多,臭秽如脓,或带中夹血,心烦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4.湿热瘀结证: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5.气滞血瘀证:小腹或少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脘腹胀满,食欲欠佳,烦躁易怒,时欲太息,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6.寒湿凝滞证:小腹冷痛,痛楚不移,地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三、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肾助阳,暖宫止痛

方药:温胞饮,药物组成有巴戟天、芡实、杜仲、人参、白术、山药、菟丝子、肉桂、附子、补骨脂等。

2.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和中止痛

方药:理冲汤或当归建中汤,理冲汤药物组成有黄芪、白术、山药、党参、三棱、莪术、鸡内金、知母、天花粉;当归建中汤药物组成有当归、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等。

3.感染邪毒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药物组成有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黄、红花、桃仁、甘草等。

4.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银翘红酱解毒汤或清热调血汤,银翘红酱解毒汤药物组成有忍冬藤、连翘、红藤、败酱草、牡丹皮、栀子、赤芍、桃仁、薏苡仁、延胡索、乳香、没药、川楝子等;清热调血汤药物组成有丹皮、莪术、黄连、香附、桃仁、红花、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等。

5.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或牡丹散,膈下逐瘀汤药物组成有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等;牡丹散药物组成有丹皮、桂心、当归、延胡索、莪术、牛膝、赤芍、三棱等。

6.寒湿凝滞证

治法: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药物组成有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蒲黄、肉桂、赤芍等。

(二)本专科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直肠滴入:科室协定处方“妇科灌肠方”,每日1次,可连续应用,月经期暂停。

药物组成:丹参、桃仁、炒王不留行、路路通、桂枝、黄柏、虎杖、蒲公英、野菊花等。

该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止痛功效。

2中药烫熨治疗:科室协定处方“妇科外敷药”,每日1-2次,可连续应用,月经期暂停。

药物组成:丁香、桂枝、丹参、香附、花椒、薄荷等。

该方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功效。

3艾灸:选取腰腹部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4雷火灸:选取腰腹部部位。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5埋针治疗:选取气海、中脘、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血海等穴,每次2小时,每日1次。

6耳穴压豆:取腹部、生殖区、内分泌、三焦、肾上腺、肝等穴,3天换1次,两耳交替。

7针刺: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中极、天枢、归来、三阴交、阴陵泉、关元等穴位。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三)中成药治疗

1妇平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湿热瘀结证。

2康妇炎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

3金刚藤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湿热蕴结证。

4宫炎平片: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湿热瘀阻证。

5.坤复康胶囊:每次3-4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

(四)西医治疗

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必要时根据细菌或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或加用抗生素。

(五)护理调摄要点

饮食:饮食宜富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情志调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不良精神刺激,调节情绪。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消失。

显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明显减轻。

有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有所减轻。

无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无减轻或有加重。

(二)评价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价。

五、难点分析与改进措施

(一)难点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急性期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控制,可迅速发展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尤其是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不孕症等并发症,甚至影响患者家庭和谐稳定。目前临床治疗存在以下难点:

1.如何快速有效控制盆腔炎性疾病,防治感染加重。

2.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有效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二)改进措施:

1.在疾病早期及时使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药,如败酱草、银花藤、白花蛇舌草、虎杖、黄柏等;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系统规范治疗。迅速控制感染,预防病势蔓延。

2.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抗生素及手术治疗效果均欠理想,中医药有独特优势。我科充分发挥专科中医药诊疗优势,临床辨证用药止痛,热者当取凉性药物,如郁金、川楝子之类;偏于寒者,取温性药物,如小茴香、乌药等。尽可能缓解慢性盆腔痛并改善盆腔功能。同时,开展中药保留灌肠、局部烫熨及针刺、艾灸、雷火久等综合治疗,多途径给药,有效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组织吸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癥瘕TCD编码:)(TCD编码:A16.02.22

西医病名:子宫内膜息肉(ICD-10编码:N84.0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十一版(冯晓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指妇女小腹内的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并常致月经或带下异常,甚至影响生育的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之一,表现为局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的过度生长,突出于周围子宫内膜的增生性病变。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围绝经期最高。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

说明

雌激素相关妇科疾病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

功能性卵巢肿瘤

代谢紊乱相关疾病

肥胖(BMI>28.0kg/m2

高血压

糖尿病

性激素服用史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围绝经期或绝经期的激素治疗

宫腔操作史及宫腔感染史

反复流产、刮宫等

家族史

Lynch综合征

 临床表现:

①异常子宫出血  是最常见症状。绝经前女性可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月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子宫不规则出血等。绝经后女性可表现为绝经后出血。

②不孕及妊娠失败  

③腹痛或阴道流液

辅助检查:

①超声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于经阴道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者,结合宫腔内生理盐水输注超声、静脉超声造影、腔内三维超声对明确诊断有一定帮助。

②CT及MRI:在子宫内膜息肉与其他宫腔内病变尤其是子宫腺肌瘤样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③宫腔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  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④诊断性刮宫  是既往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主要方法,但漏诊率较高。  

组织病理学诊断及分型:

组织病理学诊断:至少具备以下3条中的2条:

①息肉内腺体及间质表现与周围内膜组织不同步;

②腺体排列方式不规则;

③间质纤维化及出现了后壁血管成分。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分型:

①非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增生性息肉,部分伴有子宫内膜增生(单纯性或复杂性增生),去除后极易复发。

②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息肉形态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部分息肉可以在月经期脱落,间质也可在大量孕激素作用下发生蜕膜样变。

③子宫腺肌瘤样息肉:息肉间质中出现较多的平滑肌成分,血管也更为明显,当其腺体出现异型时,则称为非典型腺肌瘤样息肉。

④他莫昔芬相关性息肉:发生于乳腺癌他莫昔芬治疗患者,去除后易复发,部分息肉病变可伴有非典型增生及恶变,以内膜样癌为主。

⑤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二)中医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  下腹或胀或痛,经期延长或经量多,经色暗夹血块,经行小腹疼痛;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闷,乳房胀痛,面色晦暗,肌肤不润;舌质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2.寒凝血瘀证  小腹冷痛,喜温,月经后期,经行腹痛,色暗淡,有血块;面色晦暗,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舌质淡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紧。

3.痰湿瘀结证  小腹或胀或满,月经后期,经质粘稠,夹血块,形体肥胖,胸脘痞闷,肢体困倦,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舌质暗淡,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沉滑。

4.气虚血瘀证  下腹空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淡红,经行或经后下腹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倦怠嗜卧,纳少便溏等;舌质暗淡,边见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5.肾虚血瘀证  下腹或胀或痛,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血块,面色晦暗,婚久不孕,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润,脉沉涩。

6.湿热瘀阻证  小腹或胀或痛,带下量多色黄,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暗,有血块,质黏稠,经行下腹疼痛;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暗红,边见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

方药:方用香棱丸加减

药物组成有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等。

2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消

方药: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有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等

3痰湿瘀结证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

方药:方用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

药物组成有桂枝、茯苓、半夏、苍术、陈皮、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牡丹皮、赤芍、桃仁、生姜、甘草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消

方药:方用理冲汤加减

药物组成有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等。

5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桂枝、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赤芍、桃仁等。

6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消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

药物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等。

(二)中成药治疗:

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血瘀证兼有痰湿者。

丹黄祛瘀胶囊:每次2-4粒,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气虚血瘀证或痰湿瘀结证。

(三)本专科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烫熨治疗:科室协定处方“妇科外敷药”,每日1-2次,可连续应用,月经期暂停。

药物组成:丁香、桂枝、丹参、香附、花椒、薄荷等。

该方具有活血化瘀,消散结功效。

2中药足浴:通过温水的热度,增强足部皮肤对中药成分的吸收,促进血气循环,达到调整植物神经及内分泌功能。

药物组成:益母草、香附、没药、艾叶、花椒等。

(四)现代技术

1期待治疗:6.3%—27%的绝经前无症状子宫内膜息肉(直径<25px)可于1年内自然消退。因此,对于无症状,无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25px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存在手术或药物治疗禁忌证者可观察随访;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不建议期待治疗。

2.药物治疗:不建议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前用药主要用于区分是否为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或治疗息肉相关的异常子宫出血;手术后用药则重在管理子宫内膜,预防息肉复发。药物治疗最适合绝经前、直径<20mm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合并异常子宫出血或子宫内膜增厚及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常用药物包括孕激素类药物和复方口服避孕药(COC)。

用药方法:

⑴后半周期孕激素撤退治疗:相当于“药物性刮宫”。月经周期或撤退性出血第11-15天起,使用口服孕激素。具体用法:地屈孕酮片10-20mg/d,共10-14d;黄体酮胶囊200mg/d,共12-14d。根据患者情况使用至少一个周期即可再次评估,建议在月经后尽早(周期第5-7天)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情况。如子宫内膜整体变薄、息肉消失,则可判断为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建议继续用药;如子宫内膜变薄,息肉缩小但未全部消失,可继续用药3-4个周期,或换用COC并观察疗效。

⑵COC:按药物说明书周期性服用,对患者需要充分告知可能出现药物相关的突破性出血,交待患者耐心观察、规律用药,而且评估疗效的最短时限通常建议3个周期及以上,除非在用药期间出现量似月经且较频繁的非预期出血,则应及时停药。静脉血栓家族史、吸烟患者(每天>=15支)、年龄>=35岁、肥胖患者禁用COC。

药物治疗禁忌证:

⑴合并绝经后出血者;

⑵合并不孕、反复流产以及拟行IVF-ET的患者;

⑶存在孕激素药物禁忌证者;

⑷重度贫血患者。

3.手术治疗

⑴适应症:①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同房出血、不孕、绝经后出血等;②直径>10mm的子宫内膜息肉;③怀疑恶变的子宫内膜息肉,或存在恶变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绝经状态、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使用他莫昔芬)。

⑵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除了健康状况无法耐受手术操作者。对于生殖道急性感染者,可待感染控制后择期手术。

⑶手术方式: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①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冷刀”去除术;②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③宫腔镜宫内组织粉碎法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④宫腔镜子宫内膜去除术(适应证:有药物预防复发禁忌,无生育要求且年龄较大者)。不建议盲刮法去除子宫内膜息肉。

⑷手术时机:月经干净后2-7d内手术视野最清晰,尽量避开经前期;本次月经周期无性生活;如因月经期延长就诊者,可以选择月经第7天后;如患者无规律月经,血净后可考虑手术;有不可控出血时可以急诊手术。

⑸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的潜在并发症:术中子宫穿孔、术后宫腔粘连;宫腔粘连严重影响生育力,对于需要生育者应重视宫腔粘连的预防。

4.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后的长期管理:

⑴有生育要求患者:纠正可逆的高危因素,建议术后尽快妊娠,同时可采用后半周期孕激素治疗控制复发。

⑵暂无生育要求患者:建议术后采用药物长期管理以预防复发,尤其是合并息肉发生高危因素者。可选药物包括做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COC、口服孕激素等。与地屈孕酮或COC相比,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后放置LNG-IUS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更低。

①LNG-IUS:适用于已完成生育或近期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②COC:适用于育龄期短期内无生育要求的患者。

③后半周期孕激素治疗:适用于育龄期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或围绝经期患者及COC禁忌者。

④全周期孕激素治疗:适用于子宫内膜厚且息肉多发,或反复复发者。用法:月经第5天开始,或者术后立即开始,每天口服黄体酮胶囊200mg,每天一次;或地屈孕酮10mg,每天两次。建议连续用药3-6个月,并采用超声随访治疗效果(包括子宫内膜厚度)。

⑤子宫内膜去除术后放置LNG-IUS:无生育要求、反复复发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也可采用子宫内膜去除术,推荐术中同时放置LNG-IUS。

⑥子宫切除术:对于无生育要求、息肉反复复发、无随访条件或有恶变高危因素等患者,可酌情选择子宫切除术。

5.随访管理:根据患者的月经状况及生育要求每3-6个月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括症状和超声检查。

6.乳腺癌内分泌辅助治疗妇女子宫内膜息肉术后管理:随访具体参照《乳腺癌内分泌辅助治疗相关子宫内膜息肉病变管理指南(2021年版)》,患者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应先筛查,一旦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应先去除。用药过程中定期筛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可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予相应处理。

(五)护理调摄要点

生活起居:术后禁房事及盆浴一月;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休息,避风寒、慎起居,防止外感等疾病发生。

饮食:清淡饮食,结构均衡,忌辛辣动火、生冷寒凉之品。

情志调理: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提高治疗效果和依从性。

四、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经周期复查B超提示子宫内膜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术后3个月经周期复查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且或回声欠均匀。

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术后3个月经周期复查B超提示宫腔内强回声。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主观评价。

2.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去除术后3个月经周期超声测量子宫内膜情况为主要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