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首部中医药法颁布,能否助力桂林中医传承与复兴?

2017/07/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9

摘要:  首部中医药法颁布,能否助力桂林中医传承与复兴?     对于许多年轻医师而言,选择中医意味着一条更艰难的发展道路。记者秦紫霞 摄     像庄婷一样,许多...

 

首部中医药法颁布,能否助力桂林中医传承与复兴?

 

    对于许多年轻医师而言,选择中医意味着一条更艰难的发展道路。记者秦紫霞 摄

 

    像庄婷一样,许多中医师都需要将经典医学古籍反复研读,时刻熟记。记者秦紫霞 摄

 

    在我市举行的百名中医拜师仪式上,师傅对弟子进行传统的 “戒尺加身”。 (资料图片)

 

    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图为患者在市中医医院排队取药。记者秦紫霞 摄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迄今仍发挥巨大的保健作用并融入现代社会的传统医学体系。“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中医,已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文化脉络之中。然而,围绕着传统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争论却一直存在。2016年12月25日,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到2017年7月1日,该法将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牵动着许许多多中医人的心,也给许多在迷茫中的中医人带去了希望。

    桂林曾诞生和聚集许多中医名家,并留下无数珍贵历史遗迹,被誉为岭南中医药发展高地。除了中医名家外,壮医、瑶医、侗医等自成体系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在桂林乃至广西都熠熠生辉。对于桂林而言,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首部中医药法的颁布能否助力桂林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本报记者秦紫霞 通讯员詹金容

    桂林:一直是广西中医药发展的中心

    2月6日上午,桂林中医医院的国医堂,挤满了前来求医问诊的患者。“我儿子就是不愿意吃饭,为了挂这个专家号,我足足排了一天的队。”来自兴安的黄秀袁正在等待叫号。近年来,这样的场景,在桂林的许多老中医门诊前,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桂林的中医,一直都是桂林的骄傲。早在北宋时期,桂林就有中医诊疗记录,当时著名中医刘仲远口授的“养生汤方”在南溪山刘仙岩摩崖石刻上被发现。元代至顺年间,吕流在桂林城边三皇殿(今三皇路西段)塑十代名医像,并择师培养医学人才。

    1911年7月,面对中医将废之乱局,24位桂林中医家齐聚漓江之畔的叠彩山上,典其产业,筹措资金,成立崇华医学会,意图弘扬中医、复兴中医,这是近代广西成立时间最早的中医药民间学术团体。民国时期,桂林中医药发展空前繁荣,涌现大批知名中医,如擅长内科的王德辅、文心一,擅长内科温病的周康甫,擅长儿科的宁少松、谢绍棠,擅长内妇儿科的阳吾暄、唐小石、龙树村、陈济武等,其中王德辅、文心一、宁少松、龙树村被誉为桂林“四大名医”。据数据显示,1946年时,桂林执业中医就有38人,是广西中医药发展的中心。

    治未病、冬病夏治、针灸按摩……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中医在民间越来越受追捧,中医的“粉丝”数量也不断增加,我市多家三甲医院均开设了中医科,著名老中医的专家号常常一号难求。据数据显示,去年,桂林市中医医院的就诊量达到131万人次。

    无奈:“夹缝中”的中医人才培养

    但百姓的欢迎和热捧,并没有改变年轻医生不愿当中医的现状。据资料显示,作为中医的领军人物,我国著名中医的人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人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人。据国家卫计委公告,2015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已达到了800.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3.9万人。但截至2015年末,全国中医卫生人员总数为58.0万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仅45.2万人次,中药师(士)11.4万人。就桂林而言,据可知的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底,桂林中医执业医师占全市执业医师比重仅为11.77%。

    业界曾进行过推算,根据过去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到2020年全国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61万人,平均每千人口配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44人。青年医生的培养,成为关系到中医传承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环。

    “中西医发展不平衡,是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桂林市中医学会会长杨斌告诉记者,目前,年轻医生不愿学中医的事实确实存在,这与一直以来中西医发展的不平衡有很大关系。

    从明末清初开始,西医通过教会形式进入中国,以化学制剂为主的西医药品见效快,中药则要服用三天、五天才能逐渐见效,中医渐渐被百姓冷落。1929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召开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此举对中医的影响很大,很多中药店纷纷关门、家传的中医也不再对外收徒,加上由于西医的形成体系与中医截然不同,通过数据支撑的西医适合大规模培训,但中医自古以来的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模式,以西医为主的医学院校也开始成立,中医则渐渐衰落。

    “那时候,很多中医名家、名医都不再收徒,让很多中医瑰宝也从此失传。”杨斌叹息。解放初期,针对我国医药卫生条件落后的状况,中央制定了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其一便是“团结中西医”。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中医药大学开始陆续出现,中医药人才走上了“大量培训”的道路,以院校制培养学生。但由于起步晚,加上中医许多瑰宝的失传,让中医人才的培养“举步维艰”。

    桂林也不例外。“那时候最困难的是没有教材。”杨斌说。师承一直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传统传承方式,从古到今,中医都有各个派系,每个派系均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教材中个人思想较强,制定统一的教材并不容易。

    此外,中医在诊断方面也不同于西医。对于西医而言,有了基础知识,采取现代医学仪器等辅助诊疗手段,就能够对疾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这也是师承成为古代中医主要传承方式的原因。“我们说,中医讲究的是悟性,所以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真正的中医学习才刚刚开始。”杨斌表示。

    心声:多种因素导致年轻医生不愿学中医

    “五脏和五行相结合,与气候相结合……”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唐旭正在反复揣摩着中医经典。今年26岁的他,每天仍然像一个医学生一样书本不离手,时时钻研。“要学的真的太多。比如一个患者说他肚子疼,但是他不会告诉你他是胃寒、胃热还是食积,这就得靠医生来分辨。我之前认为,书上写得很清楚,但一到临床看病,才发现自己懂的真的不够多。”唐旭说,他的许多同学都从事着卫生行业的工作,但真正选择做一名中医师的,并不占多数,甚至一些从医的前辈也建议他学习西医。

    “他们认为,中医要耗费太多精力,得不偿失。但我是这么想的,虽然辛苦,但中医也有它的魅力与意义。”唐旭笑着说。

    “年轻医生真正想学中医的确实不算多。”桂林市中医医院科教科科长闫芳告诉记者,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中医需要更多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以前中医只用一个师傅,只要掌握住这个派别的理论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中医不同,现在中医更难成才是因为现在中医要学的东西更多,比如各派的特点、西医理论、现代医学知识等等,统统都要掌握涉猎,因此中医成为真正的大师需要的时间更长。

    “医生就是熬出来的。”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生庄婷这样告诉记者。庄婷今年36岁,从医已经11年,但在中医的道路上,她只是一个新人。“中医是实践医学,而西医是实验医学,西医有着一套规范可遵循的诊疗方案,年轻的医生可以比较容易掌握和上手,但中医就不同了,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感冒在中医里也要分‘风寒还是风热感冒’,通过辨证论治才可对症下药。”庄婷说,中医与西医相比确实更难上手,再加上中医的很多经典学术古籍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学中医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钻研也要下一番功夫。“说真的,平时有空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书,几乎没什么空闲时间玩。”这是庄婷对中医生活的一个总结。

    “学医要熬,学中医更要熬。”中医难学,是中医师的共识,也是不少医学专业生不愿意学中医的原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生九成都对中医感兴趣,但选择专业时,大部分不愿意选择中医。“一个合格的中医师应该是全才,须掌握‘辨证施治’,方能一通百通,但掌握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及应用起码要5—10年,我们才能说他相对合格了。相对于西医而言,这个成长周期太长了。”闫芳告诉记者。

    而从诊疗手段和费用而言,与西医相比,中医诊疗费相对便宜,中医收入利润不高,中、西医院建设和发展速度也不平衡,这也导致了年轻医生不愿学中医。

    “如果比较一下西医毕业5年与中医毕业5年的医生创造的效益,一定是西医高。西医就业的渠道宽、收益高,为什么要学难学而且收入不高的中医?”一位从业20余年的中医如是说。

    而对于年轻医生而言,除了中医难学、收入低之外,找不到成就感是他们感到迷茫甚至不愿意学习中医的另一个原因。老百姓信中医,却不信任年轻中医,让不少年轻医生信心受到打击。唐旭告诉记者,他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一看见医生是娃娃脸的他,就开始质疑他到底是医生还是护士,他每开一个药,都要求跟科主任确认没有开错,才肯罢休。“大家都会觉得年轻医生没有经验,看不好病,特别是中医这方面,这点我理解,但有时候确实很多老百姓单纯地以貌取人不信任,让我确实有点受挫。”唐旭说。

    首部中医药法对中医地位的确立,将鼓励更多人加入中医的队伍

    师承国医大师孙光荣的闫芳,从医20余年,她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我曾经也在西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当西医做了一个高难度的手术,就很有成就感,而相应年资的中医生也许还在成长期很难在临床中找到成就感。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发现很多慢性病和疑难病把中医理论与治疗加进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医是要沉下心来,才能找到自身的成就感。”闫芳说。

    面对“传承”的现实,我市也采取了不少办法。2014年,桂林市举行传统的百名中医拜师仪式,让年轻医生跟随名中医学习,希望从“言传身教”做起,让中医的经典继续传承下去。而作为国家中医类别的规培基地,桂林市中医医院也在想办法扩充年轻医生的储备力量。而且,近年来发源于百姓身边的民间中医,也越来越受到百姓的热捧,让不少中医人看到了希望。

    首部《中医药法》规定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上确定了中医的地位,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也有明确的规定。按照《中医药法》规定,国家将完善中医药学校教育体系,支持专门实施中医药教育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此外,国家将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这些都为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医带来了希望,也有助于促进更多的年轻医学生选择中医。

    “法律或许能让中医迎来与以往不一样的发展。”市中医医院院长、中医学会会长杨斌表示。对此,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的传人、广西名中医李莉也很有信心。李莉是著名中医妇科名老中医专家班秀文教授在广西唯一的学术继承人,她在桂林带了不少学生,专攻中医妇科。李莉认为,中医的传承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支持、群众认可,更需要所有中医界的同仁携手同心,使中医的血脉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民间中医有望跻身“正规军”

    用车前草治尿路感染,用白茅根煮水喝治鼻出血……在我国民间,有数不清的中草药方子和简单的针灸技术为百姓治病疗伤。民间中医作为散落民间的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但由于医术传承全靠祖辈口口相传,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他们或转业、或隐藏起来。即将实施的《中医药法》,也给了他们希望。

    临桂的冯林是一位“民间中医”。据介绍,他师承一位老中医,擅长诊治泌尿系统疾病,也自学考取了药师资格证,但因为没有执业资格证,他只好离开工作的卫生院自己开药店。而像他这样的“民间中医”,在我市还有许许多多。2013年,桂林曾举办过一次针对“民间中医”的免费培训班,该培训班邀请副高职称以上的中医专家讲解“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知识,报名情况火爆。目前,桂林市中医医院承担着桂林市的中医继续教育的培养任务,17个名中医老中医带着30个基层中医生从事中医传承学习,让他们能更好地为基层百姓服务。

    据了解,即将施行的《中医药法》规定,今后获取中医医师资格有两条渠道。一条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通过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此外,针对“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还可以“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

    “在桂林为数众多,尤其是在乡镇等偏远山区,‘民间中医’是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客观上承担着部分基层卫生服务,很多‘民间医生’确实能诊治一些小毛病。”桂林市中医学会会长杨斌表示,此次的《中医药法》放宽了中医医师资格的审定,给了那些有实力和本事的民间中医一条出路,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几千年来,中医人才的培养就是师傅带徒弟,传承是最好的发展。”杨斌说。

 

 

 

 

友情链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广西区卫计委 桂林市卫计委 趣医网 卓睿-好大夫在线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路2号
预约电话:0773-2811555 急诊电话:0773-2800120
桂林市中医医院© 2001-2016
桂ICP备05007594-3号

桂公网安备 45030402000097号

返回顶部